教学科研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学前师生同向同行——走进沙梦丽老师《中外学前教育史》课堂
作者: 编辑:学前教育学院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28 点击数:

 

课程思政”的构建不仅是一种课程理念,更是一种课程实践,它对于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突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意义重大

学院在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辐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方面,始终强调“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重要举措。

10月28日周五下午2:30,悄悄推开3教215教室的后门,让我们来听听、来看看、来说说《中外学前教育史》这门课程,沙梦丽老师和同学们是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吧!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合编,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中国学前教育史,下卷为外国学前教育史。从历史上看,本课程所展现的学前教育史,起于远古时期,迄于当下的21世纪;从内容结构看,包括人类历史主要阶段的学前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的制度和学前教育思想。      

本课程的目标:通过对话教育名家,了解学前教育思想演变;探索历代制度,剖析学前教育制度发展;追踪活动轨迹,寻找学前教育实施线索,培养学科意识、熏陶学科理论、养成学科历史感,以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此同时,从历史上许多优秀教育家献身学前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中受到启发和鼓舞,增强和激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投身幼教事业的信念,从教过程中能够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图一:《中外学前教育史》逻辑框架图1

 

 

图二:《中外学前教育史》逻辑框架图2

 

图三:《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目标

 

 

图四: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史》的意义

 

     一、师生同向同行,共促育人成效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听沙老师介绍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的逻辑框架,以及时代背景,了解到本章主要讲授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在献身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  

 

 

  图五:近代教育的根本逻辑

    首先,沙老师借助教育学原理的逻辑,通过一目了然的表格,向同学们呈现了康有为、蔡元培、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在讲授康有为对传统教育“男尊女卑”的批判时,结合传统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向同学们播报了近期彭湃新闻的热点“当‘招弟决定改名”,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关于更改姓名的规定有所改变,“招弟(招娣)”、“迎弟”、“转儿”、“换楠”等重男轻女的产物被害者们,终于可以更改姓名“涅槃重生”了,凸显了新时代国家从微观层面重视男女平等思想的特征。

紧接着,沙老师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中蔡元培、鲁迅先生对于传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弊端的描述,思考带给自己的感受,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联系教育热点、求学经历、原生家庭,表达自己对于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的认识,沙老师逐一辩证点评。

 

图六:沙老师解读本章课程重难点

 

 

图七:沙老师联系课程内容讲授彭湃新闻的热点“当‘招弟’决定改名”

 

其次,讲到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沙老师抛出问题:为什么陶行知先生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庆龄先生称为“万世师表”,带着这个疑问与同学们共同探索。

沙老师先是播放了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的视频,接着播放了热播综艺《典籍里的中国》走进王阳明,体悟“知行合一”短视频,以此了解陶行知先生名字渊源。随后胡欣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述了陶行知与王阳明的渊源、陶行知的求学生涯、“知行合一”的真正寓意,其中先生说“要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了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了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这句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解释了“知行合一”的内涵,让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图八:播放《典籍里的中国》走进王阳明,体悟“知行合一”

 

图九:听胡欣同学讲陶先生的故事

胡欣讲完“知行合一”的故事,沙老师讲授了黑板上陶行知先生对自己的签名设计,引出了陶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大众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活力教育---六大解放、良师益友---艺友制和小先生制,并请出情景剧《四颗糖的故事》角色扮演者袁敏、张镱馨、龚黎黎、蒲帆,为大家进行表演,表演过程中,在座的同学有欢呼雀跃的笑声,也有震耳欲聋的掌声。

 

图十:《四颗糖的故事》角色扮演

 

表演结束,沙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四颗糖带来的正面教育意义,第一颗糖:你比我先到 ,准时守信(体现了尊重与理解);第二颗糖:我不让你打人你就不打,尊重师长(体现了信任与支持);第三颗糖:你打那个人是因为他欺负女生,正义感(体现了赏识与鼓励);第四颗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认错(体现了宽容与体贴),并鼓励同学们未来从教过程中要向陶先生学习,多使用正面教育的方法,从教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随后,讲授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内涵与外延。

 

图十一:沙老师解读陶先生提出学前教育“三大弊病”

 

 

图十二:《四颗糖的故事》的教育启示

 

最后,沙老师提出:2022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131周年诞辰,为纪念先生,合川教委、合川文旅、合川共青团纷纷转发了合川新闻制作的短视频《陶行知在合川》,并请胡欣、袁敏、张镱馨、龚黎黎、蒲帆五位同学,朗诵视频中的纪念词,五位同学结合背景音乐抑扬顿挫、感慨激昂的朗诵声,时不时在耳边萦绕:“他一生致力教育救国,他为抗日奔走呐喊,他与红色中国心心相印,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三江汇流,孕人杰地灵合川,悠悠青山,藏深邃静谧草街,那一年,他不远千里而来,携教育救国理想,登凤凰山,入古圣寺,建收教难童之学堂,400年悠悠古刹,从此书香荡漾......

 

 

图十三:同学们朗诵《陶行知在合川》纪念稿

 

 

 

图十四:杨敏同学用钢笔字誊写的《陶行知在合川》纪念稿

朗诵结束,沙老师总结道:陶行知先生在合川,在贸院(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行知书院),在学前(四年的专业学习离不开陶先生的谆谆教导),在我们心中(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课后督促同学们及时观看《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五集纪录片,下节课将一起探索陈鹤琴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

 

图十五:沙老师解读为什么陶先生在我们身边

 

本节课程在师生的互动声、感慨声、笑声、掌声中落下帷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专业课程融合---将讲故事、演角色、诵诗歌、写经典浸入课程环节,深度挖掘课程元素---用时政热点、教育经典、时效新闻、热播综艺、身边故事紧扣课程主题,在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坚定幼师理想信念,增强师生政治认同、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等方面达到水滴石穿、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同学们,让我们期待下次课程与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对话哦!

 

 

 

 

地址:重庆市合川区学府路9号
邮编: 401520
版权所有: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学院